网站公告

        玄龙子易洛传统文化传播中心,三合元空天星大法风水教学网全新上线!欢迎国内外朋友光临本网,并为您的求索与访问做好服务!玄龙子出身军武世家,自幼喜文爱武,有缘於潮汕得遇堪舆古籍,并拜师学艺, 潜心五十年的研究,深得玄龙经、三合元空天星风水真传。业精於寻龙点穴与两元大元空理气;园林、房地产、公司、企业规划布局、合婚、择日、占卜、人生预测、公司、商铺、宝宝、起名、改名、化煞、催官、催财、改运消灾、迎福。并提供:刊授、面授风水教研资料,图文并茂,易学易懂,包教包会,一年出师。并为广大文学、易学爱好者、与善男信女提供物美价廉的信物饰品与供奉神尊,并出售易学风水堪舆书籍,以及相关内容的业务宣传、与媒体广告。

              电话(微信):13884874489

              qq:291542641

                                              联系人:刘金龙先生

     

快速链接
联系我们
  • 东方国际玄龙子风水网
  • 联系电话:13884874489
  • 联系 Q Q:291542641
  • 联 系 人:刘金龍先生
  • 工行帐号:6222021610002642549

热点文章

最初的甲子年与甲子日是如何确定的(之三)
发表日期:2023-11-20 浏览次数:237

四、从中国文字演变史追溯天干地支起源:

考古已充份证明甲子早於甲骨文字,在殷历中已经六十甲子纪年,并记载入甲骨文史册。(详见下图)

image.png

追溯文史资料见证;在高庙文化遗址发现了距今已有7400多年前的一个石雕人面上刻有三个“字形符号”,经潘宠宪、潘玉山两位“水书” 研究专家共同确认为:“ 月”是“卯”字,“于 ”是“午”字,“ 母”是“申”字。这三字在十二支中分别代表:兔、马、猴三象。这说明在此时或少前就有了十二地支记时了。


201611161479284092093.png   

        一万年左右最古老的日历----苏格兰的阿伯丁十二孔观象仪、(见前文所述)可以联想到中国与苏美尔人在古代文明发展之路的渊源。万字符(道家又称心印)、(藏语称作“雍仲”)是雍仲本波佛教的吉祥标志。万字符在距今约5000年的苏美尔文化中也出土了大量“卍”字形吉祥符号。根据考古发现,处于青铜时代的欧洲,“卍”字符就已经流行了;在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庭艺术中都可以见到。在希腊,古代的克里特人和特洛伊人在很多装饰中都广泛使用“卍”字符。高加索墓葬和出土铜器上也发现有“卍”纹图案。古代北美洲的纳瓦霍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以“卍”象征风神雨神),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玛雅人及玻里尼西亚人也都用过“卍”字符。在中国,“卍”形符号的出现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现在知道最早的“卍”字符出现于距今约9000年前的彭头山文化。距今约7400年的湖南高庙文化的陶器上皆出现过;距今6900年的河姆渡文化中发现了一个以鸟喙为象征的四鸟呈“卍”字形中心的陶盘。南庄头遗址出土的夹沙深灰陶与夹沙红褐陶、考古论证成果已向世人公示:早在一万二千年前,华夏先祖已经能生产制作陶器;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了距今约8000年的初期彩陶、在陶片上发现了最早的“朱书”甲字。燧人弇兹氏创造扶木纪历、发明大山榑木太阳历;距今约在9000左右,从时间推断应相吻合。通过上述不难看到两个未解的难题; 一个是万字符创作主人, 一个是苏美尔人文明与其祖先是否也是中国人类祖先的一支;上文讲过:“ 蚩尤是苏美尔老炎帝的后裔,含族。”老炎帝至燧人氏约有2700年,(按黄帝纪年推算) 燧人氏是否就是这支苏美尔远古 “移民”呢。如是,这支苏美尔先祖很可能与苏格兰的阿伯丁和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人有着直接关系。按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人与燧人氏出现年代不相上下。我从中国最早泥陶与彩陶发展工艺分析,好像在过渡艺术上有些疑问!从大地湾彩陶与马家窑彩陶工艺比较,后者工艺与现代可媲美。大地湾文化最早的第一期文化处于大地湾遗址地层横断 面的最底层,距今约7800—7300年,二期文化距今约6500—5900年,相当于仰韶文化早期。到了最上层是五期文化,距今约4900—4800年。这上层五期文化与马家窑不相上下,而前几期工艺艺术反差较大。似乎有迹象表明在马家窑制陶时期受到来自伊朗轮盘制陶工艺与苏美尔人的艺术传入,促进了彩陶工艺的迅速发展与技术提升。(详见下图比较)

1.jpg


就万字纹来讲,是中国先民根据太阳火轮逐渐演变而成,从中国很多文物中皆有发现;世传为羌族远祖炎帝时期的日轮演变的“产物”。考古发现,距今约9000年前的彭头山陶器上就绘有万字符,另在甘肃、青海(马家窑文化)、广东(石峡文化)、内蒙(小河沿文化)、湖南(高庙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均有发现“卍”字符。从中印文明史判定;“卍”字符是由中国传入印度,经印度佛教传向西方世界各地。雍仲本教把“卍”字符当作自己的吉祥标志。他们认为这是宇宙法轮、七星太极轮,用之可化解灾难,具有“吉祥海云相”、“德天永恒”、 天月“万德”之功;以此表达着对幸福、平安、吉祥的憧憬与追求。唐朝的慧苑《华严音义》:“卍本非字,周长寿二年,权制此文,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详见下面各图)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文字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是追遡甲子干支起源的直接途径,要想了解天干地支与六十甲子的来源与出处就必须从文字发展史考证。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中发现一片扁壶残片,残片断茬周围涂有红色,残片上朱书初步鉴定为“文尧”两个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信息中心主任朱乃诚表示,朱书文字比甲骨文还早了1500年。甲骨文距今约3600年的历史,但朱书要早于甲骨文,水书又早于朱书文字发展史;从大地湾到陶寺朱文这中间约有2500年至3000年的发展过程;从陶寺帝尧时期至殷商中间约有2000年左右发展史;从夏禹到现在约4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下边可以通过几个不同时期的图片证实下历史有关“干支” 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image.png

image.png


根据南庄头、彭头山、大地弯、高庙等文化遗址综合分析认证,天干地支的出现时间应在7000年至9000年间。 这范围应是燧人氏至炎帝神农时代。根据先祖们对日圭天文知识的发展与应用来分析,应是在太阳历发展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自从燧人弇兹氏创造扶木纪历、榑木太阳历的时间推算应在弇兹氏中晚期或伏羲之前产生的。尚书·尧典"中记述土圭始于尧帝时期,即公元前2357-2258年,距今已有4300多年的古代文明。但最早最原始的土圭、与当时的符号文字是很难被后人所保留下来的, 只有今天的考古方才揭开了这个谜底。据《襄汾陶寺——1978—1985年发掘报告》:“明确了陶寺文化的早、中、晚三期的分期及文化性质,提出了陶寺文化大致年代为公元前2450年—前1900年。”临汾古称“平阳”,据史书记载,尧帝曾建都于此。而在这里的种种发现又证实陶寺是一座都城。尧的活动年代是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000年。在这里发现了“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陶文、乐器、龙图腾、板瓦等建筑材料。陶寺发掘时发现了古观象台、其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在当时这已经是非常标准的天文观测站了。最早最原始的土圭还是要从燧人氏开始。《资治通鉴外纪》:“炎帝时代的“仓颉帝以分星次经土,立步亩制,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从“井开四道而分八宅” 来分析,从民居八宅向八卦,星宫八宅演变。可以从汤家岗八角太阳纹“”参悟八卦、九宫之象。到距今7000年前秭归柳林溪遗址陶器刻符,从中可以窥测到先民在七千年前就已经在掌握天文星历。(详见下图)

image.png



《路史》记载:炎帝神农氏“三朝具于摄提,七曜起于天关,所谓太初历也”。就此句文字分析;此时已有干支纪年,句中,前者是指月建,后者是指年星,合者,三朝干支乃为花甲之丙寅、戊寅、庚寅是也。干支起源再向前推,就落到伏羲、燧人氏年代了。《历法资料》:相传“天皇氏创干支,伏羲氏作甲历,黄帝氏命大挠作甲子,太吴氏设历正,颛顼氏作新历,帝尧氏命羲和敬授人时,期三百有六旬又六日,以闰月定四时而成岁。夏后氏颁夏历为中国正朔之唯一标本。”这么说,天干、地支是源于天皇氏所创吗?汉代的史学家孔安国认为“天皇、地皇、人皇”之说过于荒谬,便乱改史书,把伏羲、神农、黄帝称为“三皇”,他犯了一个极端无知的错误。三皇时期是处于上古早期的原始初民时代,而伏羲、神农、黄帝则处于上古中期的氏族联盟时代,怎么可以代替呢?诚如孔子《家语》所言“自伏羲以下皆称曰帝”,并不称“皇”。 如此说来这些野史是不足以论证历史的,单从时代、考古与历史记载这一关都过不去。接下面,再来分析几个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张居中发言中认为:“双墩符号在中国刻划符号体系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8000年前的贾湖符号、到7000年的双墩符号、5000年的大汶口符号和4000年的龙虬符号,构成了淮河流域符号体系。”就先秦陶石文化中的“符号”而言;这里面有一个不引人注意的符号演变传承史。如果用一个公式排列出来就是下图所列出的十六个图符序例,并附有相关文物、字符考证。(详见下面各图)

image.png

image.png





按:古人太极未判,以日中立竿为极,日出、日落昼夜两仪分也;二至二分定四象、寒暑分焉;圭绳刻度以正二至、二分、四立、八节、八国定也;戊己坐中五、九宫成数、十干定位;八卦方隅刻度精微、步天观象十二宫舍、地支定也;日月运行、寒暑往来;气运乘时、周天成数;周流六虚、神明之德大焉!方隅既判,子属有名;于是乎,八节谓八卦;九宫布十干、宫舍命地支。天地定位,阴阳始生,万物随之名,故甲乙丙丁、、、,子丑寅卯宫中随之而生。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五.万年沧桑历甲子、寻根觅本寻干支

    通过以上论证了干支与花甲相应出现的年代,综合上所述、笔者认为干支出自九千余年的燧人氏----“伊萨姆” 所创。从公元前9000年左右(安徽双墩遗址)出土契符及其他地域土陶中的炉记及契刻干支出现的年代综合推断应属于“伊萨姆” 制定“扶木”、 “建木”、 “八索土圭准绳” 时的纪年纪月纪日的自然“产物”。燧人氏发现天纲、天纪、太极与太极涡旋宇宙阴阳生化自然科学概念,并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燧人氏创造扶木纪历与八索土圭准绳,可作测定四时的仪器来制作太阳历。在司仪场两侧建造的、对称式双柱环梯----“天梯”,这虽是供神灵上下天庭的“建木”, 但也是夜间天文观象台;参、斗之象、四时八节之交,皆可配合圭绳以证之。《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古人很久就掌握了星像历,并结合圭绳合参“七政”。“建木”,干之物,立杆见影,影照於地、验圭绳以裁支辰,干支成矣!古人就是发现树干之影方悟出了土圭准绳、以测日之长短、四时八节之交点、一年中二至渐消渐长的投影轨迹就是八卦太极阴阳之象。古人从实践中得到了阴阳太极八卦、十二支、二十四方、三百六十周天度及十二次舍、二十八宿纒度。燧人弇兹氏柯约耶劳创《河图》,柯诺耶劳创《洛书》、星象历,创造人类早期的符号文字。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发掘两种陶片,一种为夹沙深灰陶,一种为夹沙红褐陶,从中呈现了最早的“十天干”, 时间距今约在7800年至11000年间. 但此为最早的以天干纪年、月,以地支纪日时的干支分离式历法,太阳历一年为十月,皆可以十干数记之;一月有三十六天,地支三循而周。(详见下图)

image.png

    根据《夏小正》星象记载的月份只有1—10月,11月和12月没有星象记载。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各月太阳所行经的经度大致相等,大致平均每月日行35度多;表明它是把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太阳一年在黄道上运行一周,行经360度)十月历在历史上的存在,已有彝族文献资料证实。但后来古人以太阴历纪年、月有十二,地支配用不当;故用干支相配成六十甲子以纪年、纪日;纪月、纪时则改用地支。采用“五虎”、“五子”遁法用于年、月、日、时,是后来“命理派”与“京房派”创造的。古人多使用太岁甲子纪年、纪日法。《尔雅·释天》记载: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岁阳。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太极八卦图是来自洪洞淹底乡叫卦地村的太皞伏羲所创。此时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或称新人)时期。八卦是古人在“八索土圭准绳”、 “日圭” 天文知识的基础上创造了八卦。就卦字说文解字角度分析;“卦” 由“圭”、“卜”二字合成。“圭”者即用晒干的土坯垒起的土圭柱,间隔一条缝隙以便观测日光与天象;隙间日光射线各有度分、圭柱投影各有长短;其圭柱或竿斜投的日影就是“卜”字之象,这就是“卦”字的由来。八卦又名八风,圭间有隙、风入参时辨方(卦爻),可观天象以卜吉凶;这就是八卦、由太极阴阳生出四时、八节、八风、十二节、十二气;五日一候、七十二候应周天360度的由来。通过新疆吐鲁番遗画与合江张家沟二号崖墓画像分析,伏羲与女娲当时已经掌握了勾股算法与天星历法知识。并用於太阳历法之中,图中一人持规,一人持矩,意在表示丈天步星;《古三坟.天皇伏羲氏皇策辞》记载:“皇曰:命子襄居我飞龙之位,主我图文,代我咨于四方上下,无或私。襄曰:咸若咨众之辞,君无念哉。后一易草木,皇曰:命子英居我潜龙之位,主我阴阳甲历,咨于四方上下,无或差。英曰:依其法亦顺,君无念哉。皇曰:无为。后二十二易草木,昊英氏进历于君曰:历起甲寅。皇曰:甲日寅辰,乃鸠众于传教台,告民示始甲寅。”宋 王应麟 《玉海·历法》:“外纪 伏羲 纪阳气之初为律法,建五气,立五常,定五行有甲历五运”, 由此可见甲子用於历法纪日是由昊英氏而创立的。河南省濮阳西水坡1987年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45号墓内发现了用蚌壳塑形的龙虎与两胫骨組合的月形案图,意为“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之喻。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经碳14测定为距今6460±135年。这使我联想起了苍龙七宿与《周髀算经》间的关系。《周髀算经》卷上:陈子曰:“夏至南万六千里,冬至南十三万五千里,日中立竿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句也。正南千里,句一尺五寸”。由此看来,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内发现的龙虎与两胫骨組合的月形案图,是一个天象或时间记载图,先民用胫骨长度与天星月象结合标列了一个天道之数的图案。这墓葬主人是谁?暂且不问!这说明在6500年左右我们的先祖就已经在伏羲演卦中掌握了勾股、《周髀算经》之术,为掌握天文、星历、制定甲历奠定了基础。(详见下图)

image.png

image.png

干支已定、甲子已立,历日、年、月则由神农氏炎帝实施。他是农氏族始祖,历日农时之要务。炎帝始生地在厉山,据《纲鉴》等记载:“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竹书纪年·前编》说:“太昊庖牺氏,……作甲历。……炎帝神农氏,……立历日。”这说明了是炎帝传承了伏羲氏阴阳八卦五行之术与步天历法知识之后,在伏羲作甲历基础上完成了历法纪日。有资料记载:“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从此不再使用十月太阳历,自此基本上就有了阴阳合历的雏形。据文献记载,古人在七千年前就知道月亮的十二次圆缺为一个寒暑周期年。《史记·天官书》称木星为岁星,并对木星的运行规律有精确的阐述:“岁星一曰摄提,曰重华,曰纪星”。“岁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岁而周天。出常东方,以晨;入于西方,用昏”。于是古人就将十二视为“天之大数”,把十二年称为一纪。把周天分为十二个等分方位,从北方起始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木星每年移动一个方位,叫作一辰。这也是十二支辰的来历。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过六十甲子干支表。一部系统完整的历法制定与汉文字的发展史一样,并非出自某一朝一代的某一人之手所创;而是历经数代人、数千年的创造与历代修改完善而成。史记.历书:太史公曰: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少暤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祸灾荐至,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其后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咸废所职,而闰馀乖次,孟陬殄灭,摄提无纪,历数失序。尧复遂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而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则阴阳调,风雨节,茂气至,民无夭疫。年耆禅舜,申戒文祖,云“天之历数在尔躬”。 从上文不难看出:“起消息,正闰馀”、 “司天以属神”、 “司地以属民”、 “使复典之,而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 “天之历数在尔躬” 的内涵。文中说到某人所创,只不过是他针对某一项内容作以系统归纳、梳理、统一编纂而已。中国的历法伴随着先秦文明走过了漫长的流年岁月、从制定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到列朝列代一共制定过一百余部历法,有记载的历书大致有如下几种: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太初三统历、四分历、乾象历、正光历、大象历、开皇历、黄极历、大衍历、正元历、观象历、崇玄历、统元历、会元历、统天历、大明历(金)授时历、时宪历、阴阳合历等。

谈到立甲子元年的原则与条件,这在最早的古人是无知的,只知甲乙丙丁、子丑寅卯、阏逢、旃蒙、柔兆、强圉与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等;正月也有建子、建丑、建寅之说。故有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又有秦以十月为岁首等。但我们的祖先善观天象、善用“勾股”算法与“易卦”通变之术。《系辞》说“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乾坤两策合之为三百六十之数。回归年以太阳为参照,所以以此纪年也称阳历,一年有365天或366天,极数为366;以月亮为参照的纪年称为阴历,一年有354天或384天,极数为354天。卦有六十四、一卦六爻,64乘以6,爻数为384,又合是阴历闰年月有十三日有384天之数。366天加354,合为720,日月阴阳平均则为360天之数。这就是一年设为12个月,每月30天,一年360天,正好是阴阳历的中间值。五日一气、十日为旬、名为六甲;六六得三百六十之数,除六十始复天干地支纪时甲子。正是邵雍《皇极经世》中“元会运世”推算模型所用之数,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一元是129600年,合2160个甲子轮回。是人类的一个发展周期。《尚书·虞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故闰月成岁有十三,节只十二。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防止四季脱节,每2至3年置1闰,古代曾采用19年置7闰的闰周,到唐代的《麟德历》时废除了固定闰周,采用无中气之月填实置闰。甲子定月必须考虑闰月差,可不是甲子定年、一除了之。若按十七年七闰,这七个月当从月令中并入,是不再多算的。虽年有十三个月,但置闰只有十二个月令,亦只有十二位甲子。假设,在7140个置闰周期中(皆可被七、十七、六十整除)才会有年、月、日、时重复一个甲子月;若按五虎遁则六十年见两个甲子月,但必须是戊癸之年干方可。如此看来甲子年中丙庚起正月至甲戌到丙子,岂有甲子之说。这甲子月是形同虚设。如有、也是古人在采用五虎逅遁月法之前、亦是直接按六十甲子纪月的,否则这个公式是不成立的。

     古人有五星连珠之说,也叫“五星聚”。 五星,即水、金、火、木、土。五星连珠是五星会聚的一种,据研究,只有当五星会聚于12度内的太阳一侧,成“连珠”状态,并且肉眼可见,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五星连珠。而“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则是,七曜聚于15度内,成“连珠”状态,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日月合璧五星连珠。

七星公转周期(年):

水星0.241、    金星0.615、     火星1.88、   木星11.86、    土星29.46、   天王星84.01、  海王星164.8、  冥王星247.7。

按照木星12年,土星30年,火星2年,水星金星的周期都小于1年。则五星运星的最小公倍数是60年。如果考虑到天王星公转周期大约80年,则六星(连地球为7星)相会周期约为48年,240年相会位置有一次循环。如果考虑上海王星(周期160年)、冥王星(周期248年),则九星相会周期更是漫长。千年难得一遇。行星聚合在夜空特定角度范围内,称行星连珠。公元前3001年到公元3000年,这6000年间,在5度以下的“六星连珠”发生49次,“七星连珠”3次,“八星连珠”以上的情况没有。如果扩大到10度,“六星连珠”有709次,“七星连珠”有52次,“八星连珠”有3次。要认定发生“九星连珠”的话,得扩大到15度,即使这样,“九星连珠”在6000年间也只发生一次,这就是2149年12月10日发生的“九星连珠”,张角是14.8度。《宋书•符瑞志》记载:“在帝位七十年,景星出翼,凤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孝经钩命诀》载:“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炳炳若连璧。”现象考证属实。据古书记载五星连珠者,亦多有不实。中国传统占星学以五星连珠视为国泰祥瑞之兆。故此在历法立元上多选择这种祥瑞之年定为初元。上次五星连珠出现在2004年12月到2005年1月间,美国科学家根据天文运动计算出,下一次“五星连珠”将在2040年9月9日北京时间中午12时出现。

       真正甲子历元自黄帝纪元元年,11月15日甲子年丙子月辛卯日,作《调历》;至《夏小正》历法合与正月建寅。《夏小正》是星象历,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这与“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昏中”( 昏中指参星)是吻合的。后来从汉初开始使用十月朔日开始的历日制度,人们发现与农时季节与节气不合。于是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建议修改历法。 (公元前104年)十一月建子、初一朔日冬至节,恰好是甲子日,借此机会、确定以公元前104年十一月初一日朔日夜半冬至日为始元(为计算时间起点,称为“初始历元”,为甲子年、丙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以冬至所在之月为十一月,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以135个月为交食周期。自此后历法历经改编,但多大同小异,人们习惯了使用农历,自古一直延续使用至今。

六、历史考证了华夏七千年文明史

 

上一篇: 囯学风水与科学 序讲一

下一篇: 坎宅乾主(地主旧宅式)


玄龙子 | 玄龙子风水网 | 大师介绍 | 服务项目 | 玉库书房 | 留言咨询 | 联系我们
版权:临沭县玄龙子易洛传统文化传播中心  联系电话:13884874489  QQ:291542641  联系人:刘金龍先生
网站后台  鲁ICP备2023030371号-2